前台客服
寻找我们
扫一扫

扫一扫加我

返回顶部

首页 > 合同法务 > 当前

“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促推借款合同纠纷预防化解”——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八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2)[合同纠纷]

  为有效推动人民法庭在党委领导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司法职能,创新审判模式,推动多元解纷,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最高人民法院分三批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促推借款合同纠纷预防化解”典型案例暨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八)。今日发布第二批。   【第274号】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泰达金融法庭:发挥金融审判职能 推动金融企业内部自治   【第275号】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民法院复州城法庭:“望闻问切”赋能借款合同纠纷预防化解   【第276号】吉林省珲春市人民法院国际合作示范区法庭:“三聚焦”做强纠纷疏导 打造金融解纷好“枫”景   【第277号】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柘林法庭:聚焦主责主业 推动民间借贷纠纷预防化解   【第278号】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福田金融法庭:推动打造“融易解”金融借款纠纷治理模式   【第279号】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水果湖法庭:专业引领 全链衔接 融合共治 推动金融借款纠纷预防化解   【第280号】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长寿湖法庭:以“防、治、解”促民间借贷纠纷治理 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第281号】云南省弥勒市人民法院弥阳法庭:立足“金融+房地产”专业化审判 助推金融纠纷治理   【第282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人民法院三工法庭:重心前移 推动多元共治 助力边疆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74号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泰达金融法庭   发挥金融审判职能 推动金融企业内部自治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天津自贸区法院)泰达金融法庭作为天津市首家集中审理金融案件的专业化法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金融审判职能,利用主城区核心优势就常发金融纠纷化解探索金融企业内部自治化解模式,推动金融纠纷的自我责任式化解,从前端减少金融案件,控制诉讼增量。2024年上半年,法庭新收诉讼案件4202件,同比下降19%。   一、推动金融风险预防,让矛盾消弭于未发   一是前端预警控风险。 对辖区金融企业开展“敲门问需”等各类座谈活动22次,结合司法实践中发现的向失信被执行人授信、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不一致等问题,向金融企业作出风险提示,从源头上预防和阻断金融纠纷发生。近一年来,促使某汽车金融有限公司金融借款纠纷减少1178件,每万笔贷款逾期量下降0.6%,纠纷发生量下降5.3%。   二是司法建议促预防。 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二号司法建议”,针对金融企业日常经营、风险排查中存在的问题,发出司法建议,提出解决方案。受建议企业均进行解释性、整改性回复,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增强信贷人员风险意识,提升贷款“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质量,切实做到风险控制关口前移。   三是关口前移强预防。 按季度向金融监管部门报送数据,推动司法与监管数据协同、政策协同、资源协同。与地方监管部门共同开发“涉网金融智审与多元化解平台”,协同管理解纷数据,预警系统性风险,入选法治日报社主办的2021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创新案例。   二、助力企业内部自治,让矛盾止步于未诉   一是推动落实自主催收责任。 推动金融企业形成自行催收为主,多元解纷为辅,恶意逃废债司法诉讼断后的分流分层清收模式。结合金融业务实际开展情况,强化“面对面”方式与客户协商还款,避免过多的金融借款矛盾纠纷涌入诉讼程序。   二是推动内催阶段调解介入。 探索创新“内催阶段调解介入+司法确认+强制执行”的新型金融不良债权催收模式,充分发挥内催阶段借款人可联率高、还款意愿足、偿付能力强、调解成功率高、自动履行效果好的优势,通过调解力量早期介入,强化金融企业内部催收阶段实效,目前辖区内诉讼案件量较大的15家金融企业已嵌入该模式。   三是通过诉前保全促成调解。 依托诉前保全工作,推动对信用卡、信用类消费贷等金融纠纷展开前端预防化解,引导金融企业根据内部催收情况,在诉前筛查符合保全要件的逾期纠纷,通过冻结债务人财付通账户的一定额度,促使其回联调解组织,与金融企业协商还款,达成调解。2024年上半年,对3483名债务人进行诉前保全,结合查控财产和债务人回联情况,其中86%的案件止步于诉前。   三、汇聚多元解纷合力,让矛盾分流于非诉   一是汇聚多元解纷力量。 制作《金融案件要素式审判指引》《金融多元解纷机制指南》等手册,满足金融涉诉主体多元化解纷需求。特邀专业性较强的仲裁、公证、调解等多元解纷力量入驻,搭建实体化运行的金融多元解纷中心。2024年上半年,通过多元解纷组织调解案件12931件,调解成功3520件,其中自动履行2791件,申请赋强公证313件,申请司法确认416件,调解分流率167%,调解成功分流率45%。   二是优化诉调对接服务。 研发诉调对接“云”系统,贯通办公办案环境下“多元解纷工作平台”及互联网环境下的升级版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双平台”,解决内、外网数据连接不畅的问题,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实现全流程线上“一站式”办理,实现纠纷化解“不出门”“零跑腿”,提升群众司法满意度。   三是强化共治共享机制。 与天津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签署《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书》,推动建立联动调解机制。与金融监管部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仲裁、公证、调解组织等共同建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联席会议机制,优势互补、融合发力。向区金融监管局发出综治类司法建议,天津市金融监管局获悉后,向相关金融企业发出监管建议,通过监管措施支持以非诉讼方式化解金融纠纷。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75号   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民法院复州城法庭   “望闻问切”赋能借款合同纠纷预防化解   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民法院复州城人民法庭坐落在千年古城复州城镇,下辖四个乡镇,均为辽南经济重镇,工业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民间资本活跃,借款合同纠纷一直以来位居收案首位。近年来,复州城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望闻问切”四字诀,促推借款合同纠纷前端预防,实现该类案件收案同比下降18.86%,调解成功案件量同比增长31.48%。2024年度至今综合审判质效位列全省法院第一名,形成“头马领跑”效应,以一流业绩为新时代人民法庭实践增加了生动注脚。   一、“望”大局之意,打好基层治理“主动仗”   一是兴调查研究之风。 复州城法庭在调研中发现,辖区的借款合同纠纷具有家族性和地缘性的特点,矛盾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关系复杂,一审诉讼案件的收案数、上诉率、发改率、申诉率呈现“四高”态势。民间借贷对解决百姓民生和企业融资问题具有手续灵活、到位快捷等优势,在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故该法庭将借款合同纠纷确定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重点。   二是寻主动融入之法。 依托与辖区党委建立的重要信息反馈处置机制,坚持“一季一通报”,每季度科学分析类案治理态势,为党委政府全面掌握辖区民间借贷情况提供参考,落实“一月一会商”,与辖区银行、信用社建立信息交互会商研判机制,实现保障重点项目工作闭环。   三是解减存控增之题。 在辖区开展借款合同纠纷前端治理专项行动,引导民间融资健康有序发展,密切关注金融、借贷等案件所反映出的银行不良贷款、地方债务风险的变化趋势,上门走访,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等通道,推动落实前端防控责任,实现借款合同纠纷收案增幅放缓、总量同比下降。   二、“闻”群众之声,下好司法服务“先手棋”   一是下沉司法资源。 通过“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调解平台“三进”和“四所一庭”机制,安排法官、法官助理与辖区内村镇分片挂钩联系,实行“一镇一法官”“五村一助理”,将人民法庭与基层自治组织、网格员等解纷力量在线连接,推进司法服务资源下沉。   二是分层过滤矛盾。 精准对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等社会力量,指导借款合同纠纷调解工作,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化解方案,探索建立“层层过滤”机制,即群众发生借贷纠纷后,先自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基层调解组织或乡镇街道组织调解;经基层调解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调解无果的案件,转到法庭多元解纷工作站进行调解。   三是优化诉调对接。 推进司法确认案件全面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推送,进一步完善司法确认、小额诉讼和简易程序相关流程,将多元解纷、诉调对接、司法确认和速裁快审工作结合起来,为民间借贷主体“一揽子”解决问题提供又好又快的司法方案。   三、“问”工作之效,打好依法履职“组合拳”   一是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 针对民间借贷领域的借条形式不规范、利息约定不合理、公民代理不专业等乱象,破解农村地区律师代理资源不足难题,向辖区政府发送关于“协同规范公民代理”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并通过“四所一庭”联动机制在辖区推广诉答文书模版、证据目录清单的适用,汇集党员、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多方力量,下大气力支持培育“法律明白人”,确保“矛盾纠纷不出村,诉讼案件不出庭”。   二是强化优化营商环境作为。 牢固树立“人人是营商,案案皆环境”的理念,每人每月走访一次中小微企业,公开联络电话,提前化解企业融资、担保法律风险,并建立回访制度,以座谈锁定企业需求,以问卷检验满意程度,年均走访260余次,将150余起纠纷止于诉前,法官心中有诚、行为守信,获得了当地企业的交口称赞,成为当地营商环境中叫得响、打得赢的名片,彰显了“辽南经济重镇”的司法担当。   三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利用辽南大地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遗址,找准诚实信用等民法原则与“立契以信”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巧用村规民约、民风习俗化解纠纷,推行先行诉讼辅导、调解、诉后释法答疑,促使纠纷当事人不断扩大共识,缩小分歧,消解怨气,回归理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矛盾的对抗度和负面性,引领诚信、友善、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   四、“切”审判之要,守好实质化解的“责任田”   复州城人民法庭近三年审结借款合同纠纷417件,上诉率、二审改判-发回比、调解率、平均结案时间、执行到位率等同比大幅趋优,群众司法获得感不断增强,无一例申诉申请再审,坚定扛起了人民法庭“在一审程序内彻底解纷”的应有担当。   一是发挥引导效能。 借款合同纠纷是一种传统案件类型,复州城法庭的法官熟稔日常生活经验,通过“法庭公开日”和巡回审判等方式,以公开庭审为平台,引导辖区群众尊重客观契约,补足债权凭证瑕疵,并精准识别职业放贷人、虚假诉讼。   二是平衡价值判断。 妥善处理意思自治与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冲突、意思自治与公序良俗的冲突、夫妻关系内部当事人合法利益与外部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冲突。   三是防止程序空转。 练就“慧眼”,拨开直接的利益冲突、隐藏的真意、纷繁复杂的案情,加强对“名实不符”型民间借贷的释明,并充分考虑当事人履约能力,合理确定履行期限及金额,在主持调解中推进制定可行的履约条款,引导当事人对于胜诉的心理预期达到合理区间,切实有效化解矛盾。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76号   吉林省珲春市人民法院国际合作示范区法庭   “三聚焦”做强纠纷疏导 打造金融解纷好“枫”景   吉林省珲春市人民法院国际合作示范区人民法庭,下辖1街2镇1乡以及珲春示范区,辖区内集聚了200多家海产品加工产业和贸易企业。为了更好服务辖区企业和群众,切实防范和化解借款纠纷,示范区法庭聚焦多方联动,搭建“系统治”平台,并将无讼社区考核等纳入纠纷疏导环节。2024年1月至8月,示范区法庭新收借款合同纠纷425件,同比下降超20%;办结383件,平均审理天数23.5天,无发改案件;诉前化解235件,调解成功分流率61.32%,司法确认案件86件,前端预防和诉中化解效果明显。   一、聚焦联调共治,健全“源头防”体系   一是推行“人民法庭+”模式。 推动构建借款合同领域多元解纷新格局,积极融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并与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构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打造金融审判与纠纷化解领域专业化人才队伍,实现诉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有效衔接。   二是建立“研判会商”机制。 坚持“走出去”协同联动部门研判会商,发布《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境内外民商事审判情况分析报告》《吉林省电商服务产业涉诉情况分析报告》,明确借款合同纠纷产生原因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隐患点与触发端,为前端预防借款合同纠纷提供案例参考和对策建议,实现信息共享和调解互通。   三是探索“1新4时5化”宣传模式。 变坐等办案为主动释法,通过“无讼社区(村屯)+抖音普法”“新”模式,在新法新规颁布、纠纷出现新形态、语言沟通不畅、疑难问题较多“四个时间节点”,利用集中化系统培训、及时化线下指导、针对化断案判案、覆盖化双语司法、参照化类案案例“五化工作法”,全面提升辖区企业和群众风险防范意识,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司法温度。   二、聚焦多方联动,搭建“系统治”平台   一是赋强公证源头“做减法”。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赋强公证,通过制定《赋强公证权利义务告知书》等相关法律文书,健全完善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流程,从而减少金融借款纠纷进入到诉讼程序,切实保障金融机构快速实现金融债权。   二是执前督促事后“做加法”。 探索推行执行催告新途径,发送《履行债务催告通知书》,通过设置金融赋强案件执前督促履行期,让能自动履行的案件不进入执行程序,既能节约司法资源、减少诉讼成本,也能强化公民风险意识和守信意识。实现新收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件同比下降超10%。   三是“法税钉”平台“做乘法”。 与税务局联动,上线“法税钉”平台,进一步压缩职业放贷人的获利空间,避免职业放贷人通过诉讼程序逃避税收,极大遏制民间借贷纠纷上升势头以及职业放贷人滥诉、恶意诉讼、虚假诉讼等问题,有效避免了职业放贷人将非法利益合法化。通过“法税钉”联动协查案件130件,协查确认事项180余次。   三、聚焦便捷解纷,优化“终端解”模式   一是“一站式”服务促“首问”端就地化解。 与司法所、街区办公室联动,共同打造家门口“无讼E站”,为辖区内借款合同纠纷当事人提供人民调解、诉讼立案、法律咨询、援助等“一站式”服务,专人接待、专业解答、专项服务,力促借款合同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是“多点式”布局促“业务”端源头化解。 在金融机构网点设置金融共享法庭工作室,将解纷空间前移至金融机构网点,将解纷端口前移至金融纠纷第一线。2023年以来,通过金融共享法庭成功调解借款合同纠纷数量达调解总数的20%。   三是“链条式”管理促“纠纷”端高效化解。 针对借款合同纠纷特点,利用数字法院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启动便民网络法庭、跨境电商产业园融智解纷中心等项目,共同形成以示范区法庭为圆点、以多个“无讼E站”和金融共享法庭为半径的“半小时诉讼服务圈”。通过数字法院和抖音VR技术,为群众提供“VR+审判”“VR+执行”诉讼服务新体验,有效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抖音VR直播+司法拍卖”单场最高观看量突破138万,单品最高溢价率超47.5%。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77号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柘林法庭   聚焦主责主业 推动民间借贷纠纷预防化解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柘林人民法庭自2018年起开始集中管辖全区范围内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坚持党建引领,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运用解纷“三部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民间借贷案件处理机制。2018年至2022年,民间借贷案件收案数量持续降低,年均下降12.5%。   一、扩大解纷朋友圈,凝聚纠纷化解合力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 立足司法职能,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柘林镇、庄行镇等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将大量民间借贷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累计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发出10余份司法建议,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健康发展,也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治理预警。   二是深入发掘多元调解“富矿”资源, 精准对接人民调解、商业调解等社会力量,对辖区近百名人民调解员开展民间借贷法律知识专题培训,与多个民办非企业商事类调解组织协同联动,推动搭建民间借贷商事调解矩阵。2024年1月至今,辖区内各调解组织已成功化解民间借贷纠纷80余件。   三是注重与公安、检察机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 畅通涉刑事借贷案件的移送和对接工作,2023年至今已高效完成30余起涉刑事借贷案件的移送工作。建立内部职业放贷人共享名录,累计60余名当事人被认定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近10名当事人被认定为职业放贷人,有效打击了非法放贷、高利转贷等非法金融活动。   二、专注主责主业,提升群众司法满意度   一是抓好审判第一要务, 严格落实案件审限规定,没有一年以上民间借贷长期未结案。对借贷案件的撤诉率、调解率进行动态监管,防止出现撤诉后又重新立案以规避审限问题,避免程序空转。常态化召开专业法官会议,2024年已为160余件民间借贷疑难案件“会诊把脉”,有效确保民间借贷案件的审判质量。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 积极推进借贷纠纷全流程网上办案,借助12368、上海法院APP等多平台,全面开展电子送达、在线庭审等工作模式,2024年至今已完成电子送达39518次,已电子送达案件数占符合电子送达要求案件数的97.6%,让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更加便捷高效。高度重视已嵌入系统应用场景的预警推送信息,强化案件的处置、审查与监督。例如,通过上海法院审判监督管理平台“居民死亡或企业注销导致诉讼主体资格丧失”场景应用提示,已累计发现5个涉当事人死亡或企业主体资格丧失情形,有效避免了借贷案件质量差错瑕疵。   三是加强团队专业管理, 定期对民间借贷案件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每月举办专题业务学习会,提升法庭干警的履职能力。积极整合庭
内资源,实现“审判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审判组合模式,提升借贷案件的审判效率。积极打造以“审判业务骨干”“审判业务标兵”等优秀人才为基础的人才队伍,通过编写宣传材料、组织干警集中学习等方式,传播优秀典型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   三、延伸审判职能,更好服务基层治理   一是依托“奉法客堂间”平台, 每位法官定期前往村居,累计开展民间借贷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40余次,直接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联合辖区司法所、派出所和相关律所,打造“三所一庭”联动机制,对相关矛盾纠纷进行事前排查、调前会商、提前介入,最后进行司法确认,实现辖区“万人成诉率”持续降低。   二是利用辖区区位优势, 积极开展院校合作,打造“柘里尚学”院校合作实践基地,累计前往辖区大学开展民间借贷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活动10余次,200余名大学生先后走进法庭参观、旁听,30余名大学生作为见习助理来庭实习,充分让大学生“零距离”接触法律、感受法律,防止大学生陷入裸贷、套路贷等非法借贷陷阱,提高大学生理性借贷意识。   三是进一步强化舆论宣传, 与区委社会工作部共同开展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活动,把巡回审判搬进一个个社区村居和老百姓的田间地头,让“家门口的法院”持续走深走实。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电视、报刊、微信等平台予以发布典型案例等,提高群众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制非法的融资借贷行为。2023年12月底,在辖区柘林镇迎龙村发布《近五年民间借贷案件审判情况分析报告(2018-2022)》,并向现场人民调解员、各村调解干部、村民等发放审判报告及民间借贷口袋书200余册。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78号   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福田金融法庭   推动打造“融易解”金融借款纠纷治理模式   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发展金融业态,2023年全市存贷款余额破万亿,是浙江首个迈入万亿元大关的县级市。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义乌国际商贸城时,赋予“小商品、大市场,不断地再造新的辉煌”的新使命新要求。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福田金融法庭以此为契机,集中管辖全市金融借款纠纷,推动构建以“主体融合、资源融通、氛围融洽”为核心的金融借款纠纷“融易解”治理模式。全市金融借款类一审案件同比下降7.8%,诉前化解和民事调撤率达93.6%。相关做法获评浙江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后被法治日报、中国审判、人民法院报等媒体专题报道。   一、主体融合,提升多元共治“向心力”   一是高位统筹,定好“治理坐标”。 义乌法院推动市委召开金融工作会议,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以法治化、市场化方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就金融破产相关事宜提交市委深改会专题研究部署,纳入全市“一局一改革”清单,明确五年改革目标和改革计划。二是精心布局,建好“联动机制”。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法院、社会治理中心、司法局、金融监管部门、人民银行等6部门开展“金融纠纷专项治理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打造一批“先进平安金融机构”;主动对接金融监管部门,将诉前化解率、非诉程序适用率、赋强公证办理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2023年辖区80%以上的银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同比下降,5家金融机构被扣分,倒逼金融机构多元解纷能力提升。三是多方携手,搭好“合作联盟”。在义乌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融破直通服务中心,构建“指导法官+专业律师+行业调解员”机制,提供精准金融解纷法律指导;从“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中选聘特约监督员20名,围绕“金融纠纷治理”“金融机构扩大调解权限”等主题开展监督检查5次,一件提案获评全市优秀人大代表提案。   二、资源融通,强化实质解纷“战斗力”   一是建强专业审判团队。 围绕锻造“有思想、有责任、有能力、有业绩”的“四有”队伍目标,选配3名金融审判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法官担任团队长,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实现审有所专、审有所精。金融类纠纷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同比下降20.57%,服判息诉率达99.38%,民事上诉率为0.62%。二是夯实诉非衔接机制。吸纳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律师等14人担任专职调解员,通过“法官巡回+在线响应”“现场助调+远程答疑”“司法确认+督促履行”化解纠纷966件,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85万余元。在辖区金融机构网点设立特设共享法庭12个,指导调解365次,化解纠纷643件。推动义乌公证处与12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分流化解潜在涉诉纠纷,累计办理金融赋强公证492件,涉及金额1.3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债权人通过企业破产、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化解金融债权85.86亿元,办结的破产重整案件入选2023年度浙江法院“企业破产审判十大典型案例”。三是打造柔性解纷环境。打造150余平方米“丝路金融印记”专区,配置“和合”金融调解区,营造和谐化解的浓厚氛围。针对债务人死亡给金融债权带来的困局,探索办理全省首例遗产清理案件,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法治深壹度”栏目报道,促进类案解决11件,化解金融不良资产356余万元。   三、氛围融洽,激活基层善治“内生力”   一是激发行业主体意识。 开展支部共建,与义乌金融系统党建总联建单位共同打造“金诚服务?破局焕新”党建品牌,增强金融机构“行业纠纷行业解”责任感和使命感。2023年以来,指导义乌农商银行自主化解金融纠纷685件。开设“丝路金融微课堂”,开展金融普法16场1200余人次,助力提升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风险防范能力。二是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建立联席会议、信息通报等制度,促进金融机构整改贷前审查、合同规范、内部管理等问题12个。定期编撰工作通报、案例汇编,梳理分析成讼原因,发送金融审判情况分析报告、司法建议书9份,如针对小额贷款公司工作人员未严格履行尽职调查和贷后跟踪检查的不当行为,发出关于加强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司法建议,主管部门约谈相关公司负责人,组织召开26家地方金融组织进行专题学习,强化日常跟踪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三是营造和谐金融氛围。借助官方微信和当地电视报纸等平台,多渠道宣传推广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形成重视金融风险防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掌握全市35家重点金融机构问题需求,及时发现光伏贷、房贷断供等存在的潜在风险矛盾纠纷。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79号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水果湖法庭   专业引领 全链衔接 融合共治   推动金融借款纠纷预防化解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水果湖人民法庭作为湖北省首家金融法庭,不断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专业审判和诉调对接“双轮驱动”,多点发力筑牢专业基石,全链衔接拓展解纷阵地,协同共治构建善治格局,开创金融借款纠纷多元化解的“武汉模式”。2023年以来,诉前化解纠纷7500余件,成功率96%,新收金融借款诉讼案件数量连续下降10%以上,工作方法入选湖北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法庭荣立湖北省法院集体二等功,获评“2019—2023年度湖北省先进法庭”。   一、拓展多元解纷渠道,激发行业共治“源动力”   一是深耕“法院+银保调”诉调对接。 对接行业调解,与湖北省银保调中心共同开展金融借款案件诉调对接工作,设置巡回审判点和调解工作室。做实调解指导,每周进驻银保调中心指导培训。2023年以来,司法确认金融借款纠纷2000余件,确认协议有效率达98.5%。   二是探索“法院+仲裁”诉前分流。 畅通诉仲衔接渠道,与武汉市仲裁委互设“金融纠纷非诉化解法护营商工作站”,每月举办“法官+仲裁员+调解员”业务培训,引导银行自主选择仲裁解纷。目前,辖区多家金融机构与仲裁委达成合作意向,通过“调解+确认仲裁”合理分流。   三是开辟“法院+金融机构”前端治理。 预防为先,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二号司法建议”精神,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催收管理,自行解决纠纷3000余件。改堵为疏,在高频涉诉的金融机构设立“工作站”2个,法官定期驻点指导调解,就地预防化解纠纷500余件。标本兼治,发布金融审判情况分析报告,向金融机构提出司法建议,助力金融机构防范风险、规范经营。   二、做精金融专业审判,探寻实质解纷“最优解”   一是分调裁审过滤。 制定《金融案件解纷指引》,线上线下公示流程,加强非诉方式宣传引导。组建专业团队,探索对金融借款案件先行调解、再“示范审判+批量调解+司法确认” 、最后繁简分流审理。2023年成功调解某银行2.9亿元金融借款合同系列案获法治日报报道,被誉为“小法庭”撬动“大治理”。   二是示范判决增效。 加强金融借款类案分析,梳理合同约定、合同履行等要素,推行“要素式审理”,统一审理思路和裁判尺度。推广示范判决机制,由调解组织参照示范性判例成功调处案件4000余件。2024年5月,通过“示范判决+委派调解”方式一次性化解某冷链物流港数十家商户百万金融借款纠纷案,被新华社报道。   三是科技赋能提速。 建设“金融智审一体化平台”,依托直连、全流程无纸化等功能,实现批量化、类型化、标准化审理,推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调立审”全链加速,成果获评2024年全国智慧治理创新案例。设立“昌融云调”工作室,开设“午(夜)间法庭”,提供线上线下即时调解开庭的暖心服务。   三、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培育法护金融“新风尚”   一是做实党建联建。 依托武昌区“平安合伙人”社会治理平台,创建“平安·天平”党建品牌,举办结对共建、法庭开放日等活动24场,孵化、培育更多“法律明白人”参与宣传调解。积极推进调解平台“进社区、进网格”,加强人民调解指导、矛盾联调。2023年以来,通过“三进”机制化解金融借款合同纠纷1000余件,推动矛盾化解在基层。   二是延伸司法服务。 下沉司法力量,将干警全部编入辖区网格,形成“法官+网格员”联动模式,排查矛盾纠纷、信访隐患,由网格法官组织开展调解工作。定期参加综治联席会议,聚焦涉诉较多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等案由,与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开展常态化协作36次,推动11家基层治理单位实现“解纷码”全覆盖。2023年以来,“码”上就地化解纠纷百余件。   三是讲好法治故事。 围绕金融借贷热点问题,推出“双巡”模式,开展巡回审判78次、巡回普法76次。开办“法治夜校”,举行“金融借款消费指南”系列讲座12次,倡导居民诚信贷款、理性消费。云上开播“菲说不可”普法课堂,做客“周二之约”“长江云说法”栏目,在线普及金融法律知识,单场直播点赞超5000人次。相关工作获人民日报、新华网、央广网等媒体宣传报道98次。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80号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长寿湖法庭   以“防、治、解”促民间借贷纠纷治理 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长寿湖人民法庭辖区横跨长寿区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近年来,随着“长寿柚”“长寿橘”等特色农产业蓬勃发展,各类涉农矛盾纠纷高发频发。长寿湖法庭立足辖区“城乡景、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特色产业振兴为总抓手,以民间借贷纠纷治理为突破口,形成“防、治、解”工作法,实现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长期低位运行,有力支撑和服务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年来,办理民间借贷纠纷1026件,56.3%化解在诉前,收案和占比三连降,调撤率从47.1%提升至63.5%。2023年被认定为“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工作评估排名重庆市法庭第一,连续三年被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表彰为“先进法庭”。   一、坚持向前“防”预,系统谋划、端口前移   一是统筹推进,融入基层治理“一盘棋”。 坚持贯彻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以《重庆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条例》为指导,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建立综治办、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协同发力,其他公众、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5+N”民间借贷纠纷预防化解机制。2022年以来,法官指导列席各镇乡村振兴综治会议17次。二是联动排查,用活监测预警“一张网”。接入乡镇、村社网格化管理机制平台,建立“法庭+网格”动态民情网络,联动139名网格员开展民间借贷纠纷隐患排查,重点针对涉“三农”领域高息借款、职业放贷等问题加强衔接通报,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2022年以来,排查涉“三农”领域民间借贷纠纷130余起。三是覆盖走访,抓实源头控制“一条链”。围绕发展农业、建设乡村、富裕农民,进一步形成个案防控锁链,通过走访入户、院坝谈心等形式,了解借款双方经济情况,梳理借贷源起、现实困难及违约实情,确定主观“不想还”和客观“没法还”。对于遭遇重大变故的农户,协调采用展期、分期、减本免息等灵活处置方式,有效保护农民利益。   二、坚持深入“治”理,完善体系、因案施策   一是突出“情”文化,打造特色治理品牌。 融合辖区“长于文、寿于和”新时代人文精神,打造“寿乡情理”调解室,结合法庭“情”主题雕塑、“六尺巷”文化墙,推动情理法融合,为民间借贷纠纷预防化解“赋能加码”。推动人力投入、物力配置向农村倾斜,邀请25名本地人大代表、2名专职调解员入驻法庭,建立“六推工作法”即推选入库、推心调解、推诚接待、推门随听、推导说理、推敲类案,指导调处民间借贷纠纷240余件。二是实现“联”互动,构筑分级治理模式。开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与56家基层治理单位在线对接,就地化解民间借贷纠纷。聘请150余名村社干部、人民调解员等担任法庭联络员,依托便民诉讼服务站点,采取“组-村-镇-庭”四级联动分级化解模式,力促36件借款购买柚苗的民间借贷纠纷止于未诉。三是开展“类”分析,形成靶向治理样板。推动发展“长寿柚”“长寿橘”等富农产业,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对民间借贷纠纷按照区域、群体分类开展调研,就夫妻共同债务、保证担保等情形分别进行论证提炼,形成具有本地农业农村特色的《民间借贷解纷指导手册》,对80余名专兼职调解员开展专题培训,指导民间借贷诉前解纷170余件。   三、坚持长效“解”纷,以文促治、依法履职   一是跟踪问效,促进纠纷实质化解。 建立民间借贷纠纷案后回访机制,对涉乡村产业发展及可能诱发衍生案件的纠纷进行标注形成“回访清单”,促推胜诉农民权益及时兑现;落实好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对回访发现因借贷存在返贫致贫可能的,争取救助资金4.8万元;从方便当事人角度,积极推进法庭审理案件直接执行工作机制,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实现矛盾纠纷实质化解,近三年民间借贷纠纷自动履行率达60.5%。二是引领示范,浸润诚实守信新风。利用“车载便民法庭”等载体,将庭审现场搬到邻封镇、长寿湖镇等长寿柚核心产区,选取民间借贷纠纷典型案件,通过巡回审判以案释法60余场,开展“讲诚信、守法治”主题法治宣传40余次,发布典型案例5期,倡导树立“诚实、厚德、守信、担当”理念,提高群众诚信水平和风险意识。三是数助决策,解锁乡村善治密码。围绕虚假诉讼、高息借款纠纷等治理制发参考报告,提出规范投融资行为等工作建议,回复率100%。靠前设立5个“寸心驿”诉讼服务站、6个“法润寿湖”法官服务点,协助街镇党委政府创建2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3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助力15个村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81号   云南省弥勒市人民法院弥阳法庭   立足“金融+房地产”专业化审判 助推金融纠纷治理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活动频繁多样,金融纠纷尤其是涉农、涉房地产金融纠纷大幅增加。2022年以来,云南省弥勒市人民法院弥阳人民法庭以“金融+房地产”专业化审判为引领,通过“三个三”举措,2024年金融纠纷的收案数同比下降23.38%,平均审理周期缩短41.02天,2022年至今仅有12件案件提起上诉,申诉申请再审率为零,解纷成本大幅降低,群众和金融机构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加。   一、强化办案环节“三个做好”   一是 做好立案环节的诉前引导和分流工作,将财产保全、诉讼风险告知、送达地址确认前置,引导当事人在立案前自行和解342起、调解99件,有效降低诉讼增量并切实解决金融纠纷“送达难”问题。二是做好审判环节的专业化审理模式,推广要素式起诉状、采用菜单式庭审、适用表格式判决,坚持“简程序不减权利”,平均庭审时长缩短至15分钟,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由2022年的22.25%提升至2023年的44.26%。三是做好执行环节的执前督促和风险预警,执行立案前发送《执行督促履行通知书》,探索执前和解及配套工作机制,2024年金融类执行案件同比下降28.42%,执行前保全同比增加100.75%,自动履行55件262.07万元。同时,切实抓好最高人民法院“二号司法建议”的一体落实工作,向辖区金融机构发出审判类、执行类司法建议各1份,从前端上减少金融纠纷。2023年末,辖区金融机构不良率同比下降2.4%。   二、建立多元解纷“三个矩阵”   立足金融专业化审判,整合基层司法力量、调解力量、行业力量组成“三个矩阵”。一是依托“一庭两所”组建“第一矩阵”。推动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在司法送达、联动化解、执行协助、普法宣传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会同乡镇(街道)综治办、金融监管部门对重大疑难案件及衍生问题会商讨论、协调解决,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二是整合调解资源组建“第二矩阵”。以设立在乡镇(街道)的综合服务站为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对涉农贷款、消费贷款等分别形成“人民调解+”“特邀调解+”联调模式。三是发挥行业优势形成“第三矩阵”。强化法银联动,与人民银行弥勒支行联合印发《关于建立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择优聘任30名金融从业人员为金融特邀调解员,并与市房地产协会形成“房地产行业协会+”联调模式,有效促进银企良性互动。2023年,房地产行业协会协同金融特邀调解员成功调解某房地产企业3.1亿元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缓解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确保房地产建设项目复工续建。2022年以来,金融纠纷特邀调解852件,调解成功和自行和解441件,76件申请司法确认,调解自动履行52件,履行标的941.35万元。   三、打造法治融合“三张名片”   一是“法治+乡村振兴”助推特色工程建设。 打造乡镇党委、人民法庭、金融机构三方联促金融一体化党建共建阵地,创新“党建+金融+治理+N”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示范调解”“示范判决”引领作用,多方协同将云南红、可邑小镇、小太平村等涉农文旅产业借贷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法治+特色产业”助推营商环境建设。与辖区3家商会联合搭建诉调对接机制,将商会会员金融借款合同等纠纷“引流”到商会先行化解,法院“兜底”调处;加强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司法保护,利用收购烤烟、葡萄上市等节点普法,提示生产经营过程中负债经营存在的风险。三是“法治+民俗文化”营造良好守法氛围。结合彝族民族文化内涵,将多元解纷纳入阿细村寨村规民约,推动组建“老寇调解室”及“改结嘚”调解中心,以“诚信贷款、理性用卡”为主题开展普法教育,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推进“阿细跳月之乡”基层善治。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82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人民法院三工法庭   重心前移 推动多元共治 助力边疆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人民法院三工人民法庭是2021年7月成立的新疆首家金融审判人民法庭,集中管辖昌吉市辖区金融借款纠纷案件。该法庭成立以来,积极推动构建金融借款纠纷多元解纷体系,着力培育“昌融智审智达”专业审判品牌,多措并举促推金融借款纠纷前端实质化解,探索出一条符合边疆地区基层法院实际的金融借款纠纷专业审判路径。共受理金融民商事案件4494件,结案率97.9%,标的额逾10亿元。   一、重心前移,推动构建金融借款纠纷多元化解新体系   一是契合司法需求,建设专业审判团队。 截至2020年,昌吉市人民法院年均新收金融借款纠纷案件600余件,占民商事案件8.6%,各类市场主体、金融机构、农牧民金融司法需求十分迫切。针对纠纷数量大、标的小、类型化等特点,昌吉市人民法院广泛听取12家金融机构及相关部门意见建议,成立新疆首家金融审判专业人民法庭,力争以高质量审判,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搭建“1+X”解纷平台。 针对农牧民还款能力弱化、不良贷款集中等问题,三工人民法庭不断下沉司法服务重心,推动完善“法官+镇村干部”“法官+人民调解员”“法官+人大代表”等联动化解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延长期限、先本后息、减免罚息,促成1000余户农牧民与金融机构达成还款方案,劝导56名躲债农牧民恢复生产经营,有效实现纠纷就地化解。   三是争取党委支持,完善诉调对接机制。 主动向州、市党委报告工作,与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签署合作协议,畅通“中心靠前、法庭断后”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4名来自司法机关、金融机构的资深专家入驻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前置化解金融借款纠纷2701件;即时履行有困难的,通过“调解+司法确认”方式一次性化解。61%的金融借款纠纷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   二、改革引领,推动金融借款纠纷审判质效迈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审判团队建设,切实提升审判能力。 组建“员额法官+金融多元纠纷化解中心特邀调解”调解团队和“员额法官+书记员”专业审判团队,灵活运用诉调对接、小额速裁等机制程序,依托金融审判态势数据分析,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全面推进集约化、示范性、要素式审判。近三年来,案件分流率达到81%,调解平均用时8天,诉讼案件平均用时33天。   二是科技赋能数字正义,全面提升审判效率。 2022年6月起,三工人民法庭启用“昌融”金融案件智审智达平台,由智能机器人辅助法官全流程在线服务,裁判文书一键生成准确率达到90%,网络化、无纸化、批量化、智能化审判模式大幅提升审判效率。纠纷发生后,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录入信息,调解中心无法化解的及时立案,实现线上全业务流程和全数据电子对接。   三、多元共治,促推构建金融借款纠纷源头治理新格局   一是依托专业审判,防范化解风险。 全面梳理近三年金融借款纠纷案件审判运行态势和特点,撰写调研分析报告,针对替名借款、担保瑕疵、借新还旧、审核漏洞等突出问题,向昌吉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出6份司法建议,重点对规范流程、精细管理、压实自行催收责任、坚守风险防控底线等9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助力培育农村良好信用环境。   二是支持行业监管,构筑防范屏障。 深化人民法庭与行业自治互动,每季度向金融监管部门通报涉及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的重要案件情况,依托金融借款合同等典型案例、涉农牧民借款等多发纠纷,召开座谈会11场次,支持金融监管部门指导金融机构防范化解风险,推动完善前端防控、自行催收、多方化解、司法保障的多层次预防化解机制。2024年上半年,金融借款纠纷案件同比下降35%。   三是做实巡回审判,汇聚治理合力。 “春耕秋收”时节,深入纠纷多发镇村现场普法,鼓励农牧民合理规划涉农贷款,科学开展农业生产。对接辖区企业、金融机构、农牧群众司法需求,在7个村设立巡回审判点,选取15个典型案例开展示范诉讼,庭审现场指导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引导各方维护良好金融秩序,共同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金融借款纠纷源头解纷体系。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编辑:平钰骁